高农生物园(李泽飞 供图)
种子被称为“农业芯片”,种业是现代农业竞赛的“起跑线”。近日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在武汉,一场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抢占生物育种制高点的科学之战,早在数年前就已打响。
2012年,武汉瞄准种子、种业,提出建设“大种业体系”。2014年,“大种业体系”上升为武汉农业发展战略,在全国创新提出打造“中国种都”。经过8年建设,作为“中国种都”核心区的高农生物园,已集聚先正达、北大荒垦丰、隆平高科等60余家龙头种业企业,三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两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在此落户,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双低油菜等一批标志性成果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多位专家表示,武汉发展种业,产学研资源集中,先发优势明显,但要建成引领全国、辐射世界的“中国种都”,仍需多方加大投入、持续攻关、爬坡过坎。未来五年,武汉每年安排6000万元农业专项资金支持种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育成500个以上新品种,种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一块芯片培育150个优质水稻品种
“这种玉米可以生吃,一口咬下去清甜可口。”日前,在高农生物园,湖北省种子集团即将面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泰美甜水果玉米。湖北省种子集团总经理邵仁学介绍,各式各样的水果玉米近几年在国内十分畅销,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该集团从国外引进优势资源,并结合中国种都资源,选育了这一优质新品种,2020年,这一品种已通过湖北省审定,下一步将以产业链形式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预计两年内将在湖北省甜玉米种植面积中占30%-50%。
“黄华占”是我国南方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也是我国南方稻区第一个优质直播籼稻品种,其同样出自湖北省种子集团。邵仁学介绍,“黄华占”的稻米品质达国标一级优质米,米饭食味被誉为南方的“五常大米”。该品种在种植中,还表现出生育期适宜、高产稳产、耐肥抗倒、适宜直播、整精米率高等突出优点,一般亩产600-650公斤。目前,该集团的年种子经营量可达1500万公斤以上,年种子出口200万公斤,种子出口量多年居全国首位。
高农生物园的另一项技术成果,则影响着长江流域更为广阔的稻田。
水稻育种也要靠芯片?该中心育种研究员张小波解释,目前种业已跨入“基因组育种”时代,这块小小的芯片能容纳成千上万的水稻基因信息,用这块芯片扫描、筛选,便可把各水稻的优良基因聚集到一个品种上。此前,培育一颗高质量的水稻种子,往往要花费10年乃至更长时间,有了育种芯片后,这一过程已缩短一半。目前,这一技术已帮助近150个优质水稻品种完成培育工作,这些品种的种植面积,已覆盖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主要水稻种植区域。
为了一颗蛋 耗时近10年
在高农生物园,一家以生产禽蛋而闻名的企业,同样也在“种业翻身仗”中抢得了先机。
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禽蛋加工企业。前不久,该公司培育的两款蛋禽新品种,正式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认定。
该公司总经理李清逸告诉笔者,此次通过审定的“神丹6号”蛋鸡,由公司联合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家禽研究所,历经八年培育完成,所产的蛋清一色为绿壳,蛋黄占比高达32%,蛋香味更加醇厚,特别适合煎、炒及加工蛋糕。
与“神丹6号”蛋鸡一同通过审定的,还有早熟高产、抗高温高湿的“神丹2号”蛋鸭。咸鸭蛋是该公司的主打产品之一,但我国此前一直缺乏能在高温高湿地区饲养的蛋鸭品种,且传统鸭蛋壳较薄、破损率高、大小不一,十分不利于流水线生产。十年前,该公司联手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综合绍兴鸭、山麻鸭、缙云麻鸭、攸县麻鸭四大地方优质资源,利用杂交优势基因培育“神丹2号”,为的就是优选上述种种有利于生产的因素。
李清逸说,培育三个品种均是因为市场有需求,相比种植业,我国畜禽业种源问题更加突出,生猪、奶牛、白羽肉鸡等种源不同程度依赖进口,“既然合适的国内买不到,我们便只能自己造”。
种业发展仍需爬坡过坎
科技创新结构性失衡、良种供应保障能力仍显脆弱、市场主体经营融合发展不充分……资料显示,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个别领域种源基本来自进口,有些品种单产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李清逸表示,近年我国畜禽种业创新水平已大幅提升,但一些发达国家现代畜禽养殖业起步时间较早,我国发展现代畜禽养殖只有短短数十年,在种源积累和育种效率上确实仍存在一定差距,建议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成果转化、转让等机制,探索财政、信贷、基金等多元化投入模式,以此调动资本和市场的力量,帮助科研院所搞研发。
高农生物园负责人认为,种业天然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回报慢的特点,种源研发既要使用科技前沿技术,又需加强协同创新,要整合政、产、学、研等多方力量,把高校、科研院所的育种研发资源引向种业企业,让种业研发实现更好的市场化。
2025年武汉种业将迈上千亿级
去年6月,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复武汉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也是全国第五、华中首家国家级农业科创中心。高农生物园作为武汉国家农创中心和中国种都建设的核心承载区,规划建设有三大总部服务区,占地面积305亩,总投资超过15亿元,建筑面积超过33万平方米,共分三区进行建设。其中,总部服务一区、二区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集总部办公、会议展示、研发中心、企业加速、人才公寓、产业化基地于一体,构建“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的育种科技成果转化全产业服务链。
位于总部服务三区的中国种都总部大厦和储运中心,将于今年3月全面投用,可提供总部办公、研发检测、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一体化服务,打通现代种业全产业生态链,助力民族种业企业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为擦亮科技育种“武汉”名片,武汉市先后提出科技、农业、人才、用地、国际化等一揽子政策。2021至2025年,武汉市级财政将每年安排6000万元农业专项资金支持种业发展,到2025年,种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实现“中国碗端中国粮,中国粮用中国种”。(郭强 李伟)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