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楚天都市报:代表委员热议加大种业创新支持力度 成立基金支撑“中国种都”发展
发布时间:2021-01-24 浏览:567

以下为原文报道:

“中国种都”总部大厦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田悦 通讯员 朱赟 摄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聂丽娟 陈倩 张建林 实习生 雷欣贝

“湖广熟,天下足。”湖北作为粮食主产区,争抢生物育种制高点,提出以东湖高新区高农生物园和南湖农业园为核心的“武汉·中国种都”的战略性布局。2020年,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复武汉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中国种都”在武汉扬帆起航。

“农为国本,种铸基石。”中国是农业大国,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把种业做大做强。”今年湖北省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建议,加大对“中国种都”的支持力度,把“中国种都”建设成农业创新的高地、产业发展的引擎。

探访 6位院士坐镇“中国种都”

昨日下午,极目新闻记者驱车来到位于东湖高新区光谷八路和神墩二路交叉口的高农生物园。进入园区,一栋栋现代化的高楼中,最为显眼的是一座环形幕墙玻璃的簇新大厦,远远望去可以看到四个醒目的大字:中国种都。

大厦集创新孵化、电子商务总部办公功能于一体,并配套建有万吨级全智能温控冷库的现代种业物流中心和种子加工生产基地。作为武汉市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地,“中国种都”总部大厦和储运中心项目由武汉高科集团建设运营,总建筑面积5.97万平方米,可提供总部办公、研发检测、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一体化服务。

“中国种都”核心区位于高农生物园,而高农生物园正是中国种业的“摇篮”。在这里,我国规模最大的种子企业之一中种集团,研发诞生了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在这里,有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农发种业、北大荒垦丰、隆平高科种业等高科技龙头企业汇集,还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在张启发、朱英国等6位院士的坐镇下,这片3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全国种业高科企业集聚的热土。

“国家级农业科创中心‘中国种都’顺利落户武汉,得益于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对湖北现代农业的提早战略布局。”高农生物园副总经理李贝介绍,早在2014年,湖北在全国创新提出打造“武汉·中国种都”,2016年,“武汉·中国种都”建设列入武汉“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重点项目。2020年6月,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复武汉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也是全国第五个、华中唯一的一家国家级农业科创中心,“中国种都”与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创中心融合一体化发展。

去年9月15日,武汉市推出科技、农业、人才、用地、国际化等一揽子政策:2021年至2025年,武汉市级财政将每年安排6000万元农业专项资金支持种业发展、打造“中国种都”。

目前,“中国种都”核心园区年销售过亿元的企业6家,过10亿元的1家。核心区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部级检测中心。

目标 引入和培育大批种业龙头企业

昨日上午,农业农村部会同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学者来到高农生物园,为“中国种都”的发展建言。专家们认可湖北省社科院关于《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创建推进方案》的提法,确定了“中国种都”突出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新高地、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大平台、各类创新要素紧密结合”的整体思路和目标。

高农生物园科研平台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中国种都”核心区高农生物园、南湖农业园将结合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创中心发展战略,谋划兴建院士经济转化中心、智慧化管理中心、种业成果展示交易中心。进一步完善“中国种都”生态服务链条、打造种子研发、种业展示、仓储物流、观光体验等若干产业板块。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检测、创新、交易、展示等公共功能配套的服务平台。预计到2025年,“中国种都”核心区将力争实现新增投资100亿元。建设100家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创新中心,引入和培育大批国际、国内种业龙头企业,实现园区种业产值快速增长。

热议 成立湖北种业 创新发展基金

“种子是体现农业科技含金量的‘芯片’。”昨日,省人大代表、武汉东方荣升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丹说。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将种业列入我国2021年经济工作的八项重点,会上指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赢种业翻身仗。

胡丹介绍,近年来武汉市种子企业进步明显,但仍缺乏“航母”龙头企业,目前仅有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国英种业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种子企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此外,育种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省审”品种多,“国审”品种少;主要农作物品种多,特色农作物品种少;同质化品种多,原创性品种少;试验示范的多,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少。

因此,胡丹建议,要加大对中国种都种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开发利用、种质资源圃建设、新品种研发与推广等方面给予支持,以适量的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行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发起成立湖北种业创新发展基金,对具有高成长性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进行投资,把“中国种都”建设成农业创新的高地、产业发展的引擎。

她还建议,省级应出台支持中国种都建设的政策措施,包括设立基金,从人才、土地、税收、金融、科技等方面给予扶持或专项支持。强化“双招”(招才招智)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重点引进全球种业十强企业、中国种业五十强及世界级知名专家,促进顶级种业企业和高端人才集聚,支撑“中国种都”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