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林楚晗
摄影记者 黄士峰
实习生 姚易柠 陈雨欣 冯格瑞
晨雾像被揉碎的纱幔,在木兰山麓的沟壑间缓缓流动。忽然,第一缕阳光如利剑般刺破云层,金色的光束瞬间铺满整片田野——几只白鹭正展开洁白的翅膀,贴着翠绿的田埂低飞,翅尖偶尔掠过饱满的稻穗,惊起一串细碎的露珠。远处的木兰山被晨光镀上一层暖意,黛色的山体与近处蜿蜒如绿绸的稻田交相辉映,连盛夏的燥热都仿佛被这画卷滤去,只余下沁人心脾的清凉。
站在田埂上,能清晰地看到稻浪在微风中起伏,仿佛大地均匀地呼吸。仔细听,似乎真有细微的“咔咔”声从禾苗间传来,那是水稻在晨曦中拔节生长的声音,是这片土地最动人的晨曲。谁能想到,这片孕育着希望的“绿色银行”,几年前还是另一幅场景?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的青石桥村,这片曾经茅草丛生的抛荒地,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锌香米示范基地,而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源自武汉高科集团与这个小山村的一场“美丽邂逅”。
2021年,武汉“国企联村”行动开启,在市委组织部、市政府国资委等单位的推动下,乡村振兴发展迈入新阶段。武汉高科集团与木兰乡青石片区结对后,青石片区在高科集团的帮扶下完成了约9000亩水稻种植示范区数字化升级改造,发展蒸蒸日上。“国企联村”行动不仅将国企与村集体结成利益共同体,更成为国企、村集体、村民三方共赢的样板——金色的稻穗里,不仅藏着丰收的喜悦,更藏着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密码。
科技唤醒土地:从 “土壤 CT” 到 “富锌香米” 的跨越
时针拨回2015年之前的青石桥村,在青石桥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勋的记忆里,那是一段充满了艰难求索的岁月。“泥、木、钢、水、油、装——过去村里青壮年基本外出从事这六大行业,农田抛荒严重。”面对有限的发展机会和微薄的务农收入,大量青壮年村民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谋生。村庄日渐沉寂,缺乏活力,更缺乏吸引人才回流的资本。截至2014年,村集体累计债务已达41.8万元。
没有稳定的产业支撑,没有清晰的致富路径。为破解这一困境,村两委通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创新采用以耕地、劳动力等入股村级合作社,党员带头参与,成功整合200余户村民的850余亩抛荒耕地,但由于劳动力流失、砂质土壤养分流失等原因,开荒前期连年亏损。“三年亏了十几万,村里的干部都有点动摇了。”青石桥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勋回忆道。
2021年,处于困境的青石桥村迎来了新机遇,武汉高科集团作为“国企联村”试点单位,携旗下高农生物园公司,联合禾大科技、富邦科技与当地合作社签约“数字农业项目”,为村庄带来新希望。
真正的帮扶并非输血续命,而是唤醒土地自身沉睡的力量。
高科集团的第一步,是为土地做一次彻底的CT扫描。先进的土壤CT测量设备如同精密的探测仪,一寸寸穿透青石桥片区9000亩丘陵地带的土层。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微量元素分布等数据被一一采集、分析。经过数月的细致工作,一幅高精度的数字土壤地图已绘制完成,如同为土地量身定制的“体检报告”。凭借这份报告,工作人员精准锚定了1000亩土壤条件最为优越的区域,作为核心示范区。紧接着,禾大科技的“数字农田”系统如同种子般在此落地生根,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科技的基因。
“农业靠天吃饭,高风险低回报,我们争取利用科技赋能提升当地村集体收入。” 武汉高农生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招商部部长张颜的话道出了项目的初衷。青石桥村位于丘陵地带,土壤颗粒大,属于砂土地,留不住水分和营养,十分贫瘠。在为土壤做了CT、有了明确结论之后,高科集团决定水稻田的升级改造从改良土壤开始,并因地制宜规划种植方案、配置对应的肥料和种子。
2022年秋天,是青石桥村值得铭记的季节。村里成功打造出“青石富锌香米”特色品牌,让传统的水稻种植焕发出了新的活力。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富锌农业技术改良、“华夏香丝水稻”种植等3项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培育出的“青石富锌香米”单价提升至8-10元/斤,产量也从过去的每亩900斤提升到了每亩1000斤以上。从前的荒地迎来了大丰收,村集体有了喜人的盈利,也间接为区域内其他村集体探索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在农产品陈列室里,陈建勋拍了拍鼓鼓囊囊的样品米,指着包装说:“这是我们自己的品牌!”通过高科集团在销售方面的帮扶,去年收获的大米上市不久就销售一空,今年的“富锌香米”单价或许有望再创新高。
除了数字农田与科学配肥外,高科集团还积极构建多元化的市场推广与销售网络。一方面,依托国企资源优势,积极对接武商集团等大型实体商超。另一方面,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大力开拓电商渠道。高科集团正以专业化的市场运作,全方位塑造“木兰乡青石富锌香米”的品牌形象。
智慧农田里的新图景:从经验种植到科学管理
7月29日,当记者走进青石桥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监控室时,一块巨大的LED显示屏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屏幕上,木兰乡“国企联村”水稻数字化项目的各项数据实时更新、清晰呈现:不同区域土壤的pH值分布用色彩鲜明的图谱展示,虫情监测画面里害虫的种类和数量一目了然,苗情长势通过图像分析给出健康评分,液位数据精确到每一块田垄的土壤含水量,全方位的数据监测为水稻生产管理提供科学的管理决策支持。
那些分布在田间地头的监测站,就像一个个沉默的哨兵,24小时不知疲倦地凝视着稻田里的一举一动。秧苗舒展叶片时的细微呼吸,土壤因缺水而发出的“干渴信号”,害虫在禾苗间的悄悄蠢动……所有细微的变化都被精准捕捉,传输到监控室的屏幕上,让种植者得以随时掌握稻田的“身体状况”。
当天午后,记者在田间看到,杀虫灯下方的接虫盒中,不少虫子的尸体已经堆了小半盒,密密麻麻地铺在盒底。禾大科技负责人彭冲正蹲在一旁,仔细观察着这些虫子,他对记者说道:“每天都要统计虫种数量,这样通过分析,就能精准掌握害虫的活动规律和种类变化,进而调整防控策略,可以让稻田种植得更好。” 他站起身,环顾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稻田,眼中满是欣慰,“多亏了虫情监测系统和这些杀虫灯的协同作用,现在稻田里几乎不需要打农药了,真正实现了绿色、科学种植,你看这稻穗长得多饱满,闻着都有股清香味儿。”
今年70岁的王明兴是青石桥村合作社的一员,负责管理水稻田的灌溉,作为村里的老把式,他过去总说“看天看土看苗色,浇水全凭老经验”,而现在,数字化系统能够自动监测稻田墒情,面对屏幕就能了解到稻田的具体情况,“传统经验种植”正在向“科学种植理念”转变。说起数字化系统,王明兴眼里闪着新奇的光,“这科学种田,是比老法子靠谱。”
共富路上的新活力:收入翻番与多元发展的希望
73岁的村民陈克么已经在村合作社干了11年,谈起“国企联村”行动带来的变化,他脸上的皱纹里都透着笑意,自高科集团和青石桥村结对以来,他的年收入能达到两万多元,比过去增长了不少。
青石桥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大多数居民都是年龄超过六十岁的老人,“国企联村”行动为他们带来了土地租赁和家门口就业的双重收入。目前,近八十位村民在村合作社就业,青石桥村集体2024年收入105万元,已连续3年突破50万元,相较开展“国企联村”行动前翻一番,村民人均收入达37,332元,村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此外,高科集团还搭建“农创中心+结对片区”交流平台,召集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农科院、湖北省种子集团、富邦科技等园区企业技术人员,组建“农业专家顾问团”,赴结对片区实地查勘,“量身定制”发展路线图,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着力提升结对片区农业人才技能和素质。
高科集团和青石桥村合作社的目标可不止于水稻种植。在水稻产业之外,他们正积极探索更多增收致富的路子。去年,陈建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组织村民制作了750盒糍粑,通过电商平台售卖,没想到好评如潮,很快就卖空了。“今年种了两亩地的糯米,准备接着做糍粑,让更多人尝到咱村的味道。” 陈建勋信心满满地说。与此同时,他们还在进一步发掘当地的资源禀赋:村里原本就有的茶山,将结合丘陵地貌的优势进一步发展茶业;村子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计划发展特色民宿,让城里人来这里体验田园生活;部分闲置的土地,将建设数字化大棚,用来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村企同心,青石桥村和高科集团合力探索的这些增收方法,正为其他村集体提供着行之有效的致富经验。
下一步,高科集团将进一步加强数字化设备的维护和使用培训,持续做好技术指导和销售帮扶工作,努力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乡村“新农人”,巩固拓展产业项目的增收带动作用,为木兰乡发展村级产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青石桥的稻浪里,翻涌的不只是金黄的谷粒,更有科技点亮的希望。自高科集团用智慧为贫瘠土地注入“造血基因”以来,青石桥村集体收入连年翻番,一个村庄的命运便与时代创新的脉搏紧紧相连——丘陵沙土之上,也能长出金稻穗,也能书写崭新的丰收故事,这个曾经沉寂的小山村,正用一粒米撬动着乡村振兴的大未来……
文章原标题为《国企联村结硕果:从“荒抛之地”到“希望之野”的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