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圆梦怎样缩小旅游“赤字”
曾在家乡投资旅游“失意”的武汉三特却在外地一展抱负。近年来,公司在全国各地大手笔打造多个旅游品牌项目,创造出资源型、跨区域连锁经营的“三特模式”。当武汉进入高铁时代——
武汉三特回乡圆梦 记者韩玮 通讯员王青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90年代中期,以客运观光索道产业起家的武汉“三特”,好似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欲借索道做大旅游经营。在武汉磨山、龟山相继开发索道项目,欲给武汉旅游来一针“兴奋剂”。2000年,三特成为中国索道行业龙头老大,是国家标准的起草者之一。
但幸运的天平并未倾向三特。副总裁张泉坦言,武汉旅游市场主要面向本地,盘子不大,重复需求有限,产品后劲不足,“失意”的“三特”最终选择外出闯世界。
谁知,这一走,三特的扩张之路却一发不可收拾。2003年,三特拿下贵州景区最大的投资项目——567平方公里的梵净山景区特许经营权,开发前,“藏在深山人未知”的梵净山,一年接待游客4万人是当地最高纪录,仅运行7个月,纳客近20万人次,拉动效应凸显;海南猴岛,三特拿下时年接待游客仅3万人次,去年接待量已破百万人次,《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获批,地价由20万元涨至90万元一亩;庐山老别墅,2003年三特拿下时还是个仓库,改造成博物馆后,年接待游客达40万人次……
以索道为圆心,三特的旅游景区整体开发之圈越画越大,形成独特的原生态、资源型、跨区域连锁经营的“三特模式”,在国内旅游业独树一帜。
回乡圆梦
武广高铁开通前夕,“三特”选择转身,以战略投资家的身份回乡。张泉说,作为武汉唯一上市的旅游企业,近10年在外打拼,90%投资在外,但最初的梦想未灭。如今回乡圆梦恰逢其时。
3小时到广州,5小时到上海,高铁使武汉成为全国现代交通版图的圆心。市旅游局统计,去年4月合武高铁开通至今,武汉旅行社共接待华东市场团队游客20万人次,散客40万人次,华东来汉游客量增长67%-400%。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元旦期间,武汉接待来自广州等珠三角地区、长沙等地的武广高铁旅游团队120多个、6000多名游客,南方来汉游客同比大幅增长。
高铁为武汉发展旅游搭起新的舞台。去年12月,三特相继在湖北鄂西生态旅游圈的3个旅游项目上追加资金过亿元。同时,正着力打造五峰柴埠溪、保康九路寨、南漳古兵寨项目。眼下,“三特”又在研究武汉花山新城的规划及周边的湖泊旅游资源,为开发做前期评估。今年将着力做大湖北市场,省内立足武汉“1+8”城市圈及鄂西生态旅游圈,未来将打造湖北、武汉旅游新的目的地产品,将“三特模式”在家乡复制。
怎样缩小旅游“赤字”
大交通时代,高铁亦是“双刃剑”。目前,高铁沿线各地都在高调营销旅游。 如武汉不能抓住机遇,招来更多的外地客,高铁的开通,将会加重旅游“赤字”状况。
时空穿梭机已跨越10年,重新审视武汉旅游发展,“三特”眼界更高:“武汉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合理,品类较多,但是缺乏新的品牌观——没有引爆产品。”
这一点在此次乘高铁来汉的广东游客中得到印证。武广高铁开通后,引来6000多名粤客来汉,部分人感言,除省博物馆有看头外,大多景点“有听头,有嚼头,没看头,没玩头。”张泉坦言,“这些产品空间不够,吸引力单一。武汉缺乏一个面向未来的新兴引爆产品以及围绕它的产业体系。”
在挖掘武汉优势资源上,张泉举出四类:湖泊和湿地,码头文化,租界,辛亥革命。“这些都是其他地方不可替代的资源,要将它们转化为武汉旅游的核心优势。”
高 铁 时 代
随着武合、武广高铁的开通,处于全国现代交通枢纽的武汉进入高铁时代。武汉的发展登上新的时空舞台,唱好“高铁经济”这场大戏,将优势转化为胜势,是武汉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希望借助《高铁时代》专栏,反映高铁时代的新思考、新举措、新探索,成为反映武汉发展新态势的又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