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搜狐网:创新创业 2012中国产业新区高峰论坛
发布时间:2012-07-09 浏览:235

  创新创业 2012中国产业新区高峰论坛

  接下来进入主题讨论环节,我们将会探讨中国经济区域与创新版图格局,有请探讨嘉宾:

  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家新先生;

  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冬先生;

  天津泰达科技发展集团总工程师马萱女士;

  大庆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羽先生。

  同时也要邀请今天的对话主持长城战略咨询区域咨询总监陈文丰先生。有请各位!

  【陈文丰】: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今天的对话节目!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中国区域经济和创新版图格局。在中国发展30多年的历史中,我们的产业新区包括像高新区在这个过程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赵先生来自武汉高科,杨先生来自大连,在东北区域板块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马女士来自泰达,这是滨海新区当中代表性的区域。刘主任来自大庆高新区。

  咱们有园区开发建设方面以及运营服务方面的公司,有国企,也有大连软件园作为民企。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在创新创业环境营造过程中间到底是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还是企业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赵总您怎么看?

  【赵家新】:我们企业是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我本人是从高新区管理会下到企业的,是双重的角色。这个问题是逐步变化的过程。从我们高科这么多年的产业投资、创新创业的实践方面可以说明这个问题。高科从创立到现在大概20年的时间,投了200个项目。前期是以政府导向为主,而且全部退出也是协议退出,对产业投资的协议退出为主。当时我们的投资模型非常简单,就是创业团队+代表政府的投资。

  那个时候风险投资PE没有今天这样的形式,而最近五年随着市场各个要素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各个方面都在很成熟,我们在项目的选择、投资、退出上也都更关注市场的行为,也更关注市场对项目的选择。这个不光是我们的选择,其实也是被投项目的选择。

  我们经常碰到被投项目企业的人说你来帮我们加强管理。这个问题很难,怎么帮他加强管理?比如说投通信、生物等方面的企业,我们没有那么多专业人才。我觉得最好的管理是按照资本市场的要求,按照现在上市企业的要求,这样道德风险控制是最好的,同时也能满足企业本身发展价值需求。所以现在我们对产业投资更多的是关注市场的方向。所以高科现在选择创新项目,除了项目本身的选择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就是资本市场的热点。谢谢!

  【陈文丰】:谢谢赵总。武汉高科作为国企在市场运营过程当中是要独立的,同时也承担着政府项目的建设开发等等。那么我想问一下杨总,咱们是民营企业,您是怎么看的?

  【杨 冬】:我们今天谈创新创业可能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园区的开发建设层面的创新发展,另外一个是产业面临的创新发展,包括园区内企业的创新创业的发展。刚才赵总谈的是产业促进、企业创新投资。我们公司主要做产业园区的建设、开发、运营、管理,所以我就只从这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您的问题我觉得非常好,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因为在中国,产业园区一直都是由政府来推动的,它既然是产业园区,就不是商业园区。所以一开始是看不到更大的商业利益存在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是政府推动。

  但是从我们的感觉来讲,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大连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大连软件园作为民营的投资主体能够参与到政府产业园区的项目建设当中来,有它的偶然性。我经常开玩笑说当初最开始的时候是国家队不愿意跟我们玩,觉得新兴产业在那个情况下(十几年前)不具备创造地方税收、创造GDP等等的价值,但我们觉得这是新地产投资方式,企业有投资的积极性所以愿意冒险,有创新意识。今天我们继续在这个领域,甚至说在很多地方和很多园区合作、竞争,靠的是我们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实力和能力。政府角色扮演比以前更强了。

  我有一个观点是,现在科技园区的开发或者说科技地产领域远远没有实现市场化。换句话说,这个领域国家队太多,这是面临的一个问题。从这个角度说您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
    
    
【陈文丰】:因为园区的创新创业环境本质上是需要政府很大的投入的。我认为长期投入需要政府在里面发挥作用。

  【杨 冬】:当时我们是唯一的民营企业来做投资主体的,其他的都是政府。那时科技部很支持,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创新,虽然科技部领导也不知道大连的这种模式能不能做成功。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民营的投资主体在生产要素的投入方面也许不会像政府那样不计成本的投入。但我们后来发现一个问题,民营投资科技地产,非常注意的是培育产业的生态环境。换句话说,大连软件园今天能够做一个民营的投资主体,在地方政府包括高新区政府对我们没有租金优惠和补贴,但是我们可以维持和大连CBD方面的租金,吸引客户,这靠的是我们专业能力和物业高质量的水准,靠我们非常深入企业专业化的服务,我们可以帮助企业带来价值。这点除了政府投入公共支持之外,也是我们专业化的园区应该承担的责任。

  【陈文丰】:有的地区科教资源比较丰富,但是有的地区就不是这样。比如说大庆。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不同区域在营造氛围时路径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宁波,它会采取很多方式吸引科技资源进来,为区域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服务。刘主任,大庆是如何做到更好的整合外部资源给园区提供创新环境和创业环境?

  【刘 羽】:92年批建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工业增加值已经占了全市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去年大庆经济总量是3737亿。高新区已经成为资源型城市的主战场。回顾总结大庆高新区走过的历程,我们有个比较深刻的体会,高新区的创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高新区的发展也得益于创新。特别是作为科技力量比较薄弱的区域。这些年我们在创新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努力,有一些体会和经验。

  在高新区批建之初为了加强科技创新的力量,我们先后引进了三所大学、13个科研院所、33个研发中心(省级以上),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也在总结,尽管在这方面我们投入很大,但说句实在话,特别突出的应用成果并不多,所以我们进一步思考下一步创新如何开展?我想这里涉及到创新定位的问题。

  从国界层面上应该把创新问题放在重大、前瞻等方面的研究方面。作为地市级的园区应该主要是转化方面。大庆高新区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这些年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如何从园区管理会的角度做好创新工作,如何引导支持企业做好创新工作。我想这应该是分工的。从高新管理会层面我们主要立足于管理和服务创新。如何创新服务是重点思考的方向。整个园区的创新,企业还是主体,管委会应该给他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条件。

  前段时间我们与国内几大咨询策划机构合作,帮助百家企业研究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深受其欢迎。这件事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谢谢。

  【陈文丰】:大庆因为自身科技资源不是太多,所以整体是引进发布资源跟外部发展做个很好的对接。那么请教一下马总,泰达园区建设开发过程当中是如何做的,应该说科教资源也不是太丰富,那咱们的工作是怎么进行的?

  【马 萱】:滨海新区目前是比较成熟的区域,天津具有100多所院校,国家级的有四所,教育资源还是有一些的。天津另外一个优势是离北京比较近,北京对天津高级科研院所辐射的作用,对天津来说是有受益的。

  创新创业的问题是政府主导还是企业主导?我认为政府和企业担当了不同角色,每个人要各尽其责。天津这些年一直把创新创业做为头等大事来做。我们的口号是顶天立地铺天盖地铺天盖地是要营造非常好的氛围,顶天立地是要扶植一些企业。我们也有一些相关的顶层设计,为了更好的服务,我们把所有开发区里跟科技有关的机构整合成一个集团,包括孵化器、科技园区、天时基金、风险投资机构等等,聚集了整个扶植创新创业环境一系列的服务链,在这个基础之上服务于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我们还要把企业的创新意识激发起来,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融资难、人才等等问题),做一些相关的活动,协助他们解决在创新创业过程当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我觉得企业和政府之间通力合作才能把创新创业事情做起来。

  【主持人】:周部长是高新区协会长期研究高新区的发展。从您对全国高新区的了解来看,大家普遍用怎样的方式来进行整合?

  【周部长】:政府和企业在创新过程当中,谁承担的责任更大一些?谁作为主体?我的回答是,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应该是确定的。政府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是承担主导或者是引导性的作用。营造创新环境、聚集创新资源,制定一些创新政策,起到支撑的作用。我们中国高新区协会是在科技部的指导和主管下开展工作的,以服务职能为主的机构。从成立到现在有20多年了,也是伴随着中国高新区的发展。我们从成立到现在一直在做的工作是做创新环境的营造以及支持创新创业。我们的主要会员是中国国家的高新区,现在有80多家了,又新升级了十几家,相信咱们这个阵营马上就要突破100家了。我们的会员包括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希望全国四万多家的高新技术企业都可以加入进来。

  在我们大家庭不断的壮大和发展过程当中,职能也在不断进行调整,把工作重点放在为企业服务上。刚才刘主任说了,政府支撑企业过程当中感觉有些吃力。这个过程中不仅要靠政府的投入、企业自身做创新努力,同样需要一些中介性、服务性的机构介入,把几方能量聚集在一起。

  我们协会不能说是作为中介结构,但也算是有着牵线搭桥的作用。我们把这些职能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信息中心下设的一些机构,共同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还有专利技术转化工作,包括技术市场开发、技术成果转化、搭建创新资源的信息平台等等,这一系列的工作。搭建了这么多的平台,把这么多公司组整合起来,还是为了支撑企业的创新、创新环境的营造。

  创新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在企业身上。据我们的调查现在企业的投入大概占到70%,包括其他服务性机构也积极投入进来。我们协会未来还是要继续支撑企业创新,也感谢今天的论坛给我们搭建了交流的平台。

  【陈文丰】:赵总,在东湖这样的区域是怎么整合这些科教资源呢?

  【赵家新】:一般大家有很常规的套路,把科技优势转化成现实生产力,20多年高新区建设中间有各种产业计划使得我们科技项目可以跟产业结合。

  第二个是建设园区。第一代园区是高新区的区域性园区。第二代是专业园区,比如大学园、软件园。现在新的方式是建公共平台,把某一个院校的资源形成社会资源。比如生物城有生物研究院,未来科技城有新能源研究院,这个研究院和原来研究院的职能、研发创新模式相比就变得全方位了。现在光谷和硅谷签了战略合作,把我们在中国的研发、创新资源和在硅谷的研发创新资源进行结合,使其更有效。以前有很多从院校出来的科技人员到了硅谷,我们也把他们引回来,采用这样的模式更有效,这样的方式,很多高新区也都在做。

  另外回答之前的问题,有时候是灯下黑,就是太多了,所以不在乎。越是在科技资源丰富的地方,这种比例越高。所以我们工作压力也是比较大的,每次政府开会都把这个作为重点,但是还是有差距。希望找到完美、比较有效率的途径,虽然这个距离还很长远。

  【陈文丰】:刚才说到涉及人才、资源等问题。可以说,整个园区经济发展本质上就是创新经济、创业经济的发展过程。如果说过去中国几十年的发展中间,我们讲的很多是制造业的发展,那么未来我们是面临着一个转型的变化,知识经济核心靠的是人才、资本。咱们都会选择把人才、资本、技术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上。我想各个园区都在制定比较好的政策、环境去吸引更多人在这进行创业、创新,来发展新兴产业。所以说现在就有了人才+资本+创业=新兴产业的说法。我想请问各个园区在人才环境和资本环境这些方面有些什么好的做法、模式可以跟大家来交流呢?

  【赵家新】:高科有个七万平米的商业建筑,现在我们改造成光谷资本大厦,把原来已经成熟的商业全部调整,把它集合成资本、人才、技术集中的空间,提供全方位、全视野的服务,为创新、创业提供最好的服务。这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

  【陈文丰】:杨总。

  【杨 冬】:这方面大连做的不是那么突出,首先没有武汉那么丰富的科研人力资源优势。另外也有发展方向、资源配置约束等问题。我们看,大连很多年来在很多领域做了很多创新。比如大连以前的化工行业,早期以服装节引领的服装加工,还有以前电视机、洗衣机的生产等等。其实大连在以前在纺织、服装设计、化工等也是非常领先的。但是我发现大连有一个问题,这些都没有达到最高峰就开始衰落了。甚至有人跟我们讲,大连软件业会不会成为下一个?

  【陈文丰】:说明你们的产业一直在升级过程当中。(笑)

  【杨 冬】:问题是其他的一上来就把大连甩在后头了。其实大连技术积累还是很强的,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完全创新的新兴产业发展上,可能走了一条和最开始科技部委倡导的自主创新不同的道路,它恰恰是先从模仿,然后是植入,最后走向自主创新的发展轨迹。

  我参加这个会之前看到一篇国外的报道说,印度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的创新中心。可能平时看不到某个东西是印度发明、创新的,不像美国。但是他们确实承担了越来越多大量、高端的研发。全球各个领域,从航空、航天到新能源等都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我们一开始走软件外包道路,先是给别人做开发,在这个过程当中提高自己技术实力,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人才储备,并且深入到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去。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进入到深层次产品研发,包括很多共享中心在大连,国际跨国公司把大连作为全球知识共享的中心。这种创新模式,我想不一定代表普遍性,可能和主流也不是特别吻合。但是我想我们可以继续发展这条道路。这个过程就是人才+技术(不仅仅是看得见的技术,还包括最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我们经常开玩笑苹果的产品,没有多少专利是他的,但是他把所有专利整合到苹果的产品当中去,变成全新的东西,创造了IT信息技术应用的帝国。我想这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周部长】:我们中国本身是个起点比较低的阶段。从仿造、制造到创造,这是必然的过程。美国经历了这么多年,他要比我们领先的多。但是现阶段我们自认为还是可喜的。协会去年在大连召开组织了一次人才工作会,结合大连的海创周,当时杜部长参加了会议。今年我们在苏州召开人才工作会,在这个月的1517号,大家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

  我们协会还是要把资源整合在一起,工作也是围绕人才方面在做培训,包括高新区管理人员的培训,企业管理、技术市场等都有相关人员培训。跟各个大学、中科院政策研究所、清华大学、北大都有合作,现在我们的队伍也是在逐步壮大。

  【陈文丰】:现在我感觉有个不好的倾向,因为各个地方为了吸引更多人才、资本到那里落地生根,大家比拼的是什么呢?优惠政策。最后发展成为,谁给的钱多就去哪。我觉得留学生们好象是在巡演,谁给的钱、优惠政策最好就去哪。我觉得这是比较不好的倾向。对地方政府的负担来讲也会渐渐增加,不知道各位专家怎么看这个问题。

  【马 萱】:这个问题我说一下,您说的问题我们也是深有感触。开会之前跟几位老板交流的时候大家也有共识。各个地区的产业政策已经很趋同了,如果单凭政策去吸引已经不太现实了。那么除了产业政策还要考虑什么问题呢?我们最近也是做了一些探索,创新三要素:资本、技术、人才。我们想借助现有的优势把这三要素聚集发展。

  从资本角度来讲,滨海新区有着先天的优势,我们在泰达平台上聚集了700多支基金,所以有优势筛选好项目,给好项目做前期扶持。除此之外银行可以做债务融资,银行可以结合我们需求做一些金融产品。另外我们还聚集了一大批的天使投资人,不是以机构形式出现的。我们会定期举办沙龙,天使投资人看各个项目。人才也是三要素当中最重要的环节,天津有一些高校资源,但是有的高校受学科限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跟学校探讨了一种模式校园外教授,让科技人才培养学生,这样可以进入企业工作。另外吸引大量产业培训机构合作,为企业定制培训课程,协助企业完善人才储备。

  我们开发区政府自己建了职业培训学院,比如摩托罗拉本身有个比较不错的产业基础,然后捐献出一些生产线,让职业培训机构有个现成的工艺线可以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企业里面做高级技术工人,就可以满足需求了。那么企业如何留住人,也是我们探讨的问题。协助企业留住人也可以留住企业。比如说我们建了限价房,它是市场价的2/3左右,只对企业,企业可以分配给自己的员工。我们还建了白领公寓、蓝领公寓,这样人才来了不担心买房子。这样才能留住人才,让他们更好的工作。

  【刘 羽】:大庆是三线城市,对吸引人才方面不具备优势。但是我们政府也是很重视,也设置了相关的人才办公室,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吸引人才。这些年我们在总结思考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一个理念和思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我们跟科研院所、国家研发中心、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采取这种模式来提高创新的水平。

  政府在全国高新区发展过程当中,确实经历了您说的问题。有的企业明确提出要给出什么样的政策。但是现在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少。而且现在各个高新区在招商引资过程当中更加理智,跟很多同仁们在沟通。因为各高新区都有个自己的条件、产业定位,另外各个高新区也有不同的情况。

  比如投资十个亿以下的企业,拿来技术、设备可以直接生产,减轻企业负担,也减轻土地压力。现在的竞争我觉得主要在于环境,不在于政策,特别是在政策趋同的情况下,搞好各自环境是吸引企业最大的优势。

  【陈文丰】: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由政府出面建了很多为社会、企业提供服务的平台、载体,如何保证这些载体更好的服务企业需求?而不是体制回归,回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做的研究院,那可能是技术导向而不是需求导向的。不知道什么样的机制可以做好这个方面的保障?让我们所建的平台、载体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发展需求?

  【周 东】:我们也遇到这样的问题。首先是推,然后是用。遇到了问题,比如知识产权,刚才张理事长和石秘书长提到了一个问题,创新过程当中知识产权的问题要非常注意。所以我们在知识产权这块跟国资局有非常紧密的合作。这个合作是把他们的数据平台、数据资源向各高新区推广,推广企业技术创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高新区主任对专利技术不是特别的重视。有的觉得跟自己相比,经过20年的发展,把自己在数据上上下纵向比较,觉得自己发展的相当不错,很乐观。但是我们把数据拿出来以后,横向比较,比如中西部地区高新区和沿海地区高新区比较,弱项马上就显现出来了。

  我们曾经在宝鸡、昆明高新区都做过这样的宣讲,数字一拿出来以后,领导马上觉醒原来差距还是很大的!很多高新区都有这样的问题。凡是做的好的高新区,领导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战略,非常重视专利技术。

  再一个就是怎样使用它,这个平台建立起来之后怎样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比较关键的是后期维护。另外是使用者还是企业来使用,我们希望平台不仅搭建在政府层面上,真正用这个平台的还是企业,我们希望企业去了解,更多的掌握信息资源。现在我们搭了一个中国自主创新资源信息平台,依托科技部的,里面包括人才、专利技术成果、相关会议资料、专家团队,把能想到的都放在里面。

  【陈文丰】:搭这么多平台,为什么企业用也用不上,推也推不下去?

  【周 东】:我觉得还是政府引导不够。

  【陈文丰】:还是说政府对这些方面不是太了解?

  【周 东】:这也是一方面吧。我觉得归根到底还是企业不太了解政府到底有什么样的服务。政策有很多,但是能提供的服务内容,有的企业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我们搭了一个平台,有的企业被问起来都不知道。所以这个过程还是要慢慢的稳步推进。相信未来在我们不断的宣传努力下,大家都会重视起来,企业也愿意用这个平台。

  【杨 冬】:我们也会遇到这个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创新创业的主体一定是企业,这点我很认同。既然是企业,能否创新创业成功,这取决于市场化因素。市场化的因素,刚才毛教授讲的人尽其用、地尽其用、钱尽其用,我觉得非常好。这三个尽其用跟我们开发、管理也是息息相关的。我理解他的意思是说,应该是把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投资开发和运营主体上。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今天我们坐的位置很有意思。基本就是我们产业园区投资开发运营的产业链。为什么这么说呢?赵总做一级土地开发,有一部分工作是一级开发,受政府委托做这块的工作。通过政府卖地返还收益进行不断投资滚动发展。我们是专门做二级开发的,专门拿地做楼,招商引资等。最后到了马总这边,他们做资产积累。不管是土地的收益、招商引资获得企业创造的税收、创造的价值最后都给了刘主任,都给了高新区。

  回答主持人的问题,我认为在某种环节上,恰恰是我们这个主体要吸引企业,并且给它提供服务,支持它不断成长、创造价值、创造GDP、创新、创造利润。我希望政府多支持我们,我们有开发能力、招商能力、服务能力,是本着效益最大化服务于这些企业的,用有效的资源支持我们,我们一定会创造最大的价值。

  【马 萱】:我们的理念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跟大连软件园有个合作关系,我们也是看重他们的能力和经验,还有一个生物医药的例子。我们坚持专业团队做专业的事,引进专业的团队才能把硬件平台管理到最好。

  【陈文丰】:要让平台发挥作用,一定要专业的人才来做。我们很多产业新区既是地方的创业新区,也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引擎。大家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咱们园区靠什么在区域内或者说在更大的经济范围内来发挥作用、发挥能力、扩大话语权?

  【赵家新】:武汉是科技大市,我们的核心是把科技优势打造成核心竞争力。

  【杨 冬】:我感觉创新创业问题的解决关键还是在体制、机制上。我们开玩笑说政府体系犯错误的成本比较低,但是如果是个人或者企业创新创业失败的成本就比较高。我想如果哪一天把这个给转换过来,让创业失败的成本比较低而其他犯错的成本比较高可能会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实现更好的创业环境。

  【马 萱】:刚才两位嘉宾说的都是创新创业当中很核心的问题,也是我想说的问题。那么我再补充一个,就是资源整合。要把现在现成、成熟的资源给整合到一块,覆盖到创新创业的主体上面,协助他们降低创业风险,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刘 羽】:作为园区的发展或者整个国家高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包括管理层面的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再一个就是有一条明确的思路,坚持不移的走下去。我想这也是发展的重点。

  【周 东】:发展创新、推动创新是政府的职责,我们会不遗余力的推动创新环境建设。但这个过程还需要深思,要深化改革,不论是政策体制改革还是教育改革等等,从各方面要推动创新发展。

  【陈文丰】:时间过的很快,也是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大家讨论了政府、企业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说到搭建平台过程当中如何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包括园区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最后也说到了园区在区域经济过程当中如何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今天话题很多。我想这次研讨将有助于咱们在下一步工作当中更好的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产业发展的环境,也非常期待今天在座的各家园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间能够创造出来更好的经验和模式。再次感谢各位嘉宾,今天的讨论环节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http://chanye.focus.cn/news/2012-07-04/2128499_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