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光谷太空稻丰收在望
以下为原文报道:
在武汉光谷滨湖街张家湾村航天育种示范基地,300余亩太空稻丰收在望。这片稻田的稻种,曾于2020年5月登上太空。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李博 通讯员李伟摄
太空稻试验田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讯(记者李博 通讯员李伟)“这些稻谷的种子曾经上过太空!”这几天,在东湖高新区滨湖街张家湾村,望着300余亩太空稻翻滚起的层层稻浪,金广农业负责人高雪刚十分喜悦。
再过一个月,这片稻穗颗粒饱满、长势喜人的稻田就将迎来丰收。本月内,该公司的另一批“太空种子”将返回地球。
高雪刚介绍,这300余亩稻田系该公司与武汉高农集团共同打造的航天育种示范基地,种植的“太空香稻”品种,曾于2020年5月搭乘航天器遨游太空。
今年6月1日和6月8日,300余亩的试验田分两次完成了“太空香稻”的播种。此前,这一品种已在湖北、海南两地进行过一轮试种。“第一轮试种收割后发现,‘太空香稻’的直链淀粉含量明显提高,口感软糯度上有大幅提升,米饭自带一股浓浓的香味。”高雪刚告诉记者。
太空育种究竟有哪些奥秘?他表示,种子登上太空后,在特殊重力、磁场、辐射等因素作用下,基因会发生异变,品质、口感将发生变化。目前,我国已有一批蔬菜、粮食、油料作物、花卉种子进入过太空。
“10月中旬将收割第一批,预计平均亩产800到1000斤。”高雪刚告诉记者,培育一个成熟的品种,通常需要经历3轮以上的试种和品比。这批太空稻收割完成后,育种科研团队将进行新一轮品比工作,筛选优势品种投入到下一轮试种。
高雪刚告诉记者,本次进入太空的种子更加丰富,有水稻、玉米、油菜等多类品种。该公司计划在中国种都大厦内组建湖北航天育种生物研究院,围绕这些“太空种子”开展新品种研发,计划每年生产出航天系列的亲本种子30万斤。
武汉高农集团负责人介绍,为配合做好航天育种工作,将通过规整田块进一步扩大航天育种示范基地范围,未来将有更多“太空种子”从光谷走向全国田间地头。
据了解,张家湾村的这片稻田曾经是一片几近荒芜的旱地。近年,武汉高农集团通过规整田块、修护水利设施、改良土壤、完善田间道路及修建其他配套工程,将其打造为育种试验田。2020年,这片稻田首次尝试种植常规水稻,平均亩产超过1000斤。
中国光谷:光谷这300余亩“太空稻”要熟了,种子“上过天”
以下为原文报道:
滨湖街张家湾村稻田
日前,在东湖高新区滨湖街张家湾村,300余亩稻田即将成熟,10月中旬将收割第一批,预计平均亩产800-1000斤。
这里种植的不是常规水稻,而是金广农业公司的“太空香稻”系列品种,种子曾经遨游太空。今年6月1日和6月8日分两期种植,收割后将进行品比,筛选优势品种。
“太空香稻”系列品种
第一批所播种子于2020年5月搭乘航天器登上太空。本月内,还将有一批种子返回地球。
航天荷载“名额有限”,“太空旅行”的种子要“千挑万选”:必须遗传性稳定、综合性状好。拿这一批播种的太空香稻2号来说,科研人员对成千上万个种质进行了广泛评价,从中挑出若干性状优良的候选搭载材料,而后调研市场需求,最终才确定。
太空旅行过的种子,经历重力、磁场、辐射等因素的诱变之后返回地面,普通种子变成太空种子,产品品质、口感都将发生变化。
“旱改水”项目实景
这300余亩稻田,是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产业融合区”的一部分,曾经是一片几近荒芜的旱地。近年来,通过规整田块、修护水利设施、改良土壤、完善田间道路及修建其他配套工程,这片耕地的土壤肥力、灌溉保证率与田间通达度大幅提升,2020年种植常规稻(黄华占),平均亩产1000斤以上,达该品种中上产量水平。
研发“太空稻”的金广农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中心授权单位,致力于借助航天育种技术,培育突破性优良品种,于2021年5月签约入驻位于光谷的武汉农创中心,业务集水稻、玉米、油料种子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
“太空稻”正在生长
金广农业将入驻光谷中国种都大厦,组建湖北航天育种生物研究院。该研究院将着重围绕玉米、水稻、油菜及麦类四大粮食作物新品种的研发,经中试试验、种质筛选,繁育出可复制、可推广、安全高效的原创航天系列品种,计划每年生产出航天系列的亲本种子30万斤,实现推广面积1000万亩左右,推动区域性农业农村增产增效达2-3亿元,助力武汉农创中心打造现代农业航天科研育种示范总部基地。